回望我們所共同經歷的:讀《時代如何轉了彎》

成年後其實很少看人物傳記,特別是政治人物的,會對這本《時帶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產生興趣的原因,除了自己也認同這八年來蔡英文政府其實做了許多為臺灣轉型做準備的打底工作,這樣的工作吃力不討好,但對於當時各方面體質都還有些脆弱的臺灣卻十分重要。另外一個原因是,書介中說,這是一本講蔡英文,訪遍了她身邊的官員下屬、同黨同志、甚至是向她倡議的社運人士,卻沒有採訪她本人的,一本很特別的傳記。正如同苗博雅在台北場新書發表會中所說,封面上勾勒出蔡英文畫像的彩色線條,就代表了這些她身邊的人,形塑了所謂的「蔡英文路線」,讓這本傳記沒有過去常見的英雄主義,而是描繪出一群人如何努力打造出自己理想的世界,過程當中有熱血也有挫敗、有溫馨也有殘酷、有進取也有妥協,在歷史即將翻頁的這一刻,而我們還真的很需要這樣一本書,來好好回顧這八年我們一同達成了什麼。

本書由三位作者撰寫,各自負責3~5個篇章,挑選的主題著眼於「是否具有改變時代的意義」,有曾經造成許多抗爭與撕裂的地雷等級議題如「婚姻平權」與「年金改革」,也有當下無法理解但事後證明是為了未來所做的準備工程如能源及產業轉型,還有一些看不見實體但對凝聚社會認同相當重要的文化與外交政策推動。而我特別喜歡作者們別出心裁的標題,尤其是李桐豪的「拆彈者─年金改革的故事」、「一個國家的誕生─外交故事」、「女武神的騎行─國防故事」,還有張惠菁的「愛與人權的地鳴─婚姻平權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平權運動者、總統、大法官、立法委員、行政院長、幕僚、立院助理,人人都扮演了一個角色。有時攜手,有時接力前進。一開始運球有些凌亂,但後來打出了節奏,出現漂亮的補位與運球。有人把過往的人生經歷、把臺灣的去威權歷史連結進來;有人沉著往前,張開手臂讓年輕人加入,成為這個民主化敘事的一部份;有人受傷的時候,有人補位;最後就是現場觀眾一同歡呼。老實說,做了許多採訪,寫這個臺灣同婚的故事,就彷彿在寫一場峰迴路轉的球賽。這是一篇運動散文。

也許在反對黨陣營眼中,這樣的一本書不過是在對執政黨歌功頌德,然而書中細數的並不是只列出冰冷數字的「政績」,更多時候,呈現出來的反而是好不容易前進了三步又不得不退後兩步的無奈過程,以及那些壯志未酬的未竟之事。沒有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人從不犯錯,然而看著這群不完美的人努力將國家帶往正確的道路,才是這本書最觸動人心的地方。許多議題從提出到最後開花結果,需要的可能是超過一個總統連任兩屆的任期,就像是同婚的推動,民進黨從在野時期即接受社運人士的倡議,然而在完全執政後卻因此面臨了2018年的重大敗選,將人權訴諸公投的結果也導致社會撕裂走向兩極化。但他們沒有放棄,最終在合於法制並且滿足大部分民眾可接受的程度下,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婚姻平權的國家。

有時在各種議題討論的間隙,蔡英文會對身邊的人說出她的感想。幕僚常聽到她說的一句話是「Second is Best」。羅融說:「她常常認為『Second is Best』。在改革中,最後能夠實現的,常常是第二好的事情。她說,最好的往往會有很多人反對,會被批評『太理想性』、『不符現實』......最後折衷協調,能夠大家一起往前跨一步的,常常都會是第二個。但不是說我們就不提最好的,而是我們心中會知道,可能最後能夠往前走的,會是次好的。」

這段大概是我在這本書中最有感的,要在一個民主意見紛雜的國家推動政策,最常遇見的兩難或許就是,為了讓大多數人能夠接受這個改革,你不可能一次就讓政策全部到位,結果就是被倡議的社運團體批評是騙票、背叛初衷,同時也被反對人士認為是強推。然而總不能因為這樣瞻前顧後就直接放棄,Second is best,政治不只是關乎分配的藝術,也是學習妥協的智慧,雖然一開始只能推次好的,但這樣一次次推動下去,總有一天也會累積成最好的吧?

有人說她的執政,同時開了太多的戰場。但她若不是對國家哪些方面需要轉型有整體圖像的人,有些戰場大概不會去開。比起八年前,現在質疑社會住宅、長照、公共托育不該做的人少了,覺得應該做得更好的人多了。這些領域漸漸被視為民主國家應有的社會投資。推動這個改變的,不會是網上的酸語,是有備而來的挑戰:像是許多社運團體一直在進行的政策研究和倡議,還有蔡英文從在野時期開始做的那些準備。

臺灣自從全民直選總統後,還沒有政黨可以跨過八年的輪替障礙,也因此,在野黨往往會以「政黨輪替」做訴求,好像時間一到換人做做看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毋須做任何準備來告訴選民自己是比執政黨更好的選擇。現在大概已經很少人知道,蔡英文在2012年第一次競選總統時,擬定了一個《十年政綱》,這在選舉頻繁的臺灣是很少見的,甚至總統任期也才不過八年,她卻是以十年在謀劃。後來她沒有選上,卻也沒放棄這些規劃,而是趁著在野時期去充盈智庫人才,讓政策更加完善,到了2016年再次投入總統大選時,她已然做好萬全的準備。我總認為,一旦參選就應該要做好執政的準備,而不是只喊著要下架誰,唯有說服選民上架你是更好的選擇,那才是真正成熟的民主。

也因此,雖然書名重點擺在過去八年的施政,但卻可以發現很多政策,是在更久以前就埋下了種子,如同婚法案蕭美琴在2006就曾經提出,社會住宅則是蔡英文在2010年競選新北市長時就提出的政見;年金改革與風電發展在馬政府時期就有提出過,潛艦國造亦是在2013年就曾提出評估。三位作者用平實的文字佐以客觀的數據,清楚描繪出一個政策從規劃到真正推出所需要的時間與精力,讓我們看見在民主國家,很多事情並非總統一個人說了算、也並不能只倚靠總統一己之力,而必須有一整個擁有共同目標的團隊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因此,我們要選擇的不只是出現在選票上的那個名字,更重要的是要觀察他/她背後的團隊,更準確的說,要能夠辨認站在他/她身邊的人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是否能抵達她在任內所承諾的應許之地,也許還需要下一個八年,或者下下一個八年,才會明白寫在這本書的內容,是為下一輪太平盛世而寫的備忘錄,或是我們正置身國運往窮途潦倒拐彎的萬曆十五年……
無論如何,關於蔡政府和關鍵八年的種種故事,都寫在這裡了。讀者不一定要照單全收,但想要辯駁的、推翻本書觀點的,但願也能保持理性和清明,一如蔡英文領導臺灣這八年,在每一場大大小小的國家會議上,面對所有異見和異己,總是好好準備,好好思考,好好決策。

這本書的心得寫到最後,或許注定會成為替民進黨催票的一篇文章,然而我認為在選舉的倒數階段,如果你不想僅憑著最後造勢的激情做出選擇,或許能讀一讀這樣的一本書,重新思考你希望未來四年,會是什麼樣的團隊帶領臺灣,繼續迎向世界的諸多挑戰。

a lonely reader孤讀者的航行

經營臉書「孤讀者的航行」,書寫關於日韓台劇評,偶爾也有書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