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最喜歡的10本書

在這個疫病之年,我自己也面臨了悲傷的離別,或許也因為如此,這一年我重拾許多大部頭的小說,在這種動盪不安的時代,沈浸於某個不同於現在的國度與時空,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撫慰,藉由這些作家細膩與感性的文筆,我暫時忘卻了當下的恐懼與憂鬱,從這些同樣面臨人生關卡的角色中,獲得了繼續好好生活的動力與勇氣。

2020年我一共讀完了50套書,雖然量不多但大部分都很喜歡,所以也是經過一番掙扎才挑出了我的Top 10,以下排序僅為閱讀順序,無關排名:

在兩面灰色岩層之間,我注意到一線薄薄的銀色岩層。我把冰斧的鏟頭推進岩石裡,試圖撬開岩層。石塊應聲而裂,我得以把手指伸到岩石厚重的頂蓋下方,手指一提,岩石鬆開來,就在那兩道灰色岩層之間,那一公尺見方的棕色雲母在陽光下灼灼閃耀 — — 也許這是幾百萬年來照在它上面的第一道陽光。就好像打開了一口銀子都快溢出的箱子,也像打開一本書時發現內頁夾著一面鏡子,又或者像打開地板上的暗門露出一窖裝滿時間的寶庫,深得令人目眩,以至於我可能就一個倒栽蔥,跌了進去。

《心向群山》—羅伯特・麥克法倫

一開始是因為吳明益推薦而找來讀,沒想到會如此令我愛不釋手。雖然我並非愛爬山的人,然而對於山景的神秘,以及那些不畏懼高山凶險、而前仆後繼前往冒險的人,我是充滿好奇的。作者兼有文學的感性與科學的理性,將橫跨數百年的登山史寫得令人讀來津津有味。有些景色的面貌與氣味,的確是到過現場才能如此栩栩如生地描繪,然而若沒有人文素養的累積,恐怕也無法以如此優美而精準的文筆勾住人心吧。

特別喜歡這本書的兩個部分,其一是對於地質學的描繪,他借用了一個詞叫做「深沉時間」,薄薄一層沉積岩或許就代表了一個世紀的沉澱,面對大自然長時間的雕琢,人類會益發感覺到自身的渺小:「時間的單位不是日、時、分或秒,而是幾百萬或者幾千萬年,這粉碎了人類的短暫尺度,將之碾成薄薄的一片。在思量深沉時間的漫長無垠時,你會以既優美又駭人的方式,面對你當下存在的完全崩解。」其二則是對那些著迷於山而無視其危險的山難者,他並非抱持著過往英雄式的想像,而是幾近嚴厲的責難他們的自私,讓愛著他們的親友面臨「把所愛的人輸給了山」這種哀痛。

你用筆、鍵盤寫小說,你媽用的是嘴。嘴巴捏造故事,塗上顏料,添加人物,謠言便成立。越虛妄的謠言,在這個鬼地方,就越令人信服。謠言病毒,口沫傳播,我跟你說,你跟他說,他去跟陌生人說,茄苳樹聽到了,水圳聽到了,魚塭裡的魚聽到了,荖葉田聽到了,菊花聽到了,最後連遊蕩的鬼都聽到了。風起,捲起謠言,傳播到每個人的耳朵。

《鬼地方》-陳思宏

好久沒有讀到一本令人感到酣暢淋漓的台灣長篇小說。陳思宏的文筆遊走於人鬼之間,如此犀利又魔幻,將台灣家庭裡會發生的各種「鬼故事」都如此生動地描繪出來,讓你上一秒還因他的幽默與情節的荒謬而笑出聲來,下一秒又為這家人與時代的悲劇而淌下淚來。

故事裡充滿著狗血的劇情,然而你卻知道那並非胡亂拼湊,現實可能反而比虛構還要更高潮迭起,那些背叛、自殘、兇殺、家暴、違常的事件,在這樣一個因保守反而壓抑出更多光怪陸離的「鬼地方」,宛如注定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在謠言的助長下生出更妖豔的色彩,並且直指人內心最深的恐懼,讓人們因而得以理直氣壯的去驅逐、去檢舉、去歧視、去傷害,那是來自於人最原始的渴望:排除異己。

正如同每個鬼故事中,人總是比鬼更可怕,這本書也不例外。然而這樣的鬼地方是家鄉,這樣可怕的人是家人,不管你逃到多麽遙遠的地方,總有一天還是必須回到這裡,而書寫是一種除魅,讓我們一層層剝去謠言與假象,即使這過程會令我們被辛辣的現實給嗆出淚來,也無法迴避。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想起狄更斯的名句,對這個時空的這個我而言,或許可以解讀成:這是人類史上最接近性別平權的時代,但也因為這樣,太容易被當成「已經夠平等了」,所以可以放棄進步的時代。

再進步一點,彷彿就要侵害了誰的基本權利。

《女神自助餐》-劉芷妤

正如同本書扉頁裡寫的:「本書情節並非純數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在這八篇故事裡,有著台灣女生日常會遭遇的種種苦惱與創傷,有的隱晦迂迴有的則如此坦露直白,就像是不同女孩在面對相似傷害時也有著相異的應對方式。

一直有種說法是台灣的女權已經很進步了,是啊,比起亞洲其他國家,台灣的女生稍微能活得有尊嚴一些,然而真的已經足夠平等了嗎?如果真是如此,為何媳婦總被嫌棄做得不夠好,為何大齡女子在談姐弟戀時仍如此害怕自己的衰老被看穿,為何不是穠纖合度的女孩無法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為何在遭受任何與性有關的暴力時女人第一個是譴責自己?把以上這些問題換作是另一個性別時,你真的能夠斬釘截鐵地說,台灣的性別已經足夠平權了嗎?

然而作者劉芷妤並不想藉由這些故事控訴什麼,她反而是誠實面對自己內心深處也殘存的「厭女情結」,故事裡的女孩們不斷剪裁自己以適應這個社會,那些掙扎與妥協有時候一點也不符合女性主義者的政治正確。透過一次次訴說,一次次的經驗共享,即使這些令人難過的事情仍無可避免地持續發生在社會的角落,但只要有更多人明白這些事情背後所造成的傷害,那麼有一天,這些受傷的靈魂是否都能得到身旁人的擁抱,哪怕只有一個人對她們說,「我懂,這不是妳的錯」,都好。因為如此,讀完這本書的我沒有感到無可奈何的憤怒,而是一種希望與反省,期望自己有天能夠成為那個伸出雙手擁抱他人的人。

其實這不是公不公平的問題,而是我們根本不應受那樣的苦;因為是女性所以理所當然、因為是媳婦所以理所當然、因為是娼妓所以理所當然,這裡頭只有身份,沒有人,也沒有關於人類幸福的視野。好與壞是一體兩面的,要是沒有社會,人就無法生存,這是事實;但要是不認清社會有其陰暗面,詛咒就不會停止。

《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合著

第一次看不同作家就同一主題接力寫作的小說,覺得頗新鮮,更何況作者們橫跨了台、日、港三地,藉由不同文化如何看待與「筷子」相關的禁忌與詛咒,的確很有意思。而一向對靈異題材有些苦手的我,在閱讀的過程並未被驚嚇到,我想是因為故事更著重在人性的善與惡上,而不純粹在賣弄恐怖的關係吧。

因為書中各篇故事如果多談了恐會有爆雷的疑慮,所以暫且不多提,而身為台灣人我果然更為兩位台灣作家「薛西斯」與「瀟湘神」的故事所吸引,尤其後者的〈鱷魚之夢〉不只是劇情峰迴路轉,還將前面幾篇故事所埋下的伏筆做了很強大的串連,導致負責收尾的陳浩基看來相當為難,卻也因此另闢蹊徑將故事帶入不同的「次元感」,這的確是不同作家同台競技才能激盪出的火花。

花園得要深入你肺腑,該要改變你的心,教它悲,讓它喜,它得讓你欣賞人生中的無常,時間的那一剎那,就像最後一片葉子將要墜落,最後一瓣花瓣快要凋零;那一刻捕捉了人生一切的美和哀愁。日本人所謂的物哀。
我們都在步向死亡,日復一日,秒復一秒。我們所吸的每一口氣,都消耗我們與生俱來的儲量。

《夕霧花園》-陳團英

有別於過去我大多是先讀原作才看翻拍的影劇,這部反其道而行,因為林書宇導演的關係而先看了電影,過了約半年才讀小說,雖然兩者的故事呈現有些許出入,但兩個版本都各有令我喜愛的地方,而比起電影聚焦在有朋與雲林間的愛情故事,小說放了更多篇幅在歷史的描寫上,在戰爭與殖民的殘酷下,仍有些許人性微光照亮了黑暗,也因而使得跨國相戀的男女主角間,除了相知相惜的溫暖,更有著難以言喻的國仇糾結。

整部小說圍繞著日式庭園的「借景」藝術,園林師不只以人工的方式降服自然作物、使其彎曲扭折成自己所想要的模樣,他們更進一步將大自然的四季變換放入自己所設計的畫框之中,這便是借景的奧妙所在。有朋在建造夕霧花園的過程中,其實是試圖重拾自己過往身為日本園林師的生活,然而如同雲林說的,「你的回憶也是一種借景。你把它們納入生活中,讓你在這裡的生活不致那麼空虛。就像你花園上方的山和雲一樣,可以看得見,但卻永遠摸不著。」儘管往事已經不堪回首,但在建造花園的過程中,兩人卻從中找到了在這亂世中的一點平靜。

而正如作者陳團英在自序中提到,在撰寫這樣的小說時步調快不起來,而正是因為他不疾不徐的細筆刻劃,讓我們在紙頁間可以看見一座美麗的花園躍然而立,看見一個女孩在殘酷的經歷下如何生還與復原,看見一個男人在耐心打造園林的同時也修補了自己與愛人的靈魂。我們身為讀者何其有幸,能僅僅透過閱讀,就可以不受傷害的走過這樣一趟療癒之旅。

正當納粹軍隊已經奪取幾個重要的權力中心,正當維也納城裡瘋狂事件接二連三發生,謀殺暴動、火災、聲嘶力竭地叫喊、猶太人被拉著頭髮在滿佈垃圾廚餘的街上拖行,就在強大的民主國家似乎什麼也沒看見的時候,就在英國人上床睡覺並且安然打鼾的時候,就在法國人做著美夢,就在大家全然不在意納粹種種惡行的時候,經過一番冗長的討論,聳聳沈重的肩膀,疲憊,顯然厭倦的老米克斯出於無奈,終於任命納粹黨的賽斯 — — 英垮特為奧地利的總理。歷史上的大災難往往肇因於一些日常小事。

《2月20日的秘密會議》-艾希克・維雅

很難定義這樣一本書,如此舉重若輕,在輕薄的篇幅中乘載著如此沈重的歷史,但又不僅僅是史實的記述,作者艾希克運用文學的妙筆,將原本不被重視的歷史片段,以小說的戲劇性重生,讓人得以從中讀出其中的荒謬。當世人大多將那場大屠殺的責任放在納粹與希特勒身上時,他卻將目光放在屠殺前的情景,災難並非一夕之間就爆發的,而是當大家都不在意且別過視線的時候就在悄悄醞釀,極權總是如此反覆試探眾人的底線,直到他們再也無所畏懼。正如書介上所說,「希特勒只有一個,背後的惡魔卻有許多個」,而這些資助他的企業至今仍未得到制裁,不免讓人感到正義的廉價。

對我來說,在2020年閱讀此書,更深刻感受到一種對西方民主國家的幻滅,那些我們在民主化過程中一路仰望的「進步國度」,原來也曾如此自私與無知,甚至現在歐洲各國對中國暴政的視而不見,對照當時對納粹的綏靖之舉,讓人更深切體會到歷史果然總是不斷在重演,更感到民主自由是如此脆弱。如果說2020年有哪一本書撼動了我原本的人生價值,這本書當之無愧,相當推薦所有的台灣人都應該找這本書來一讀,才懂得珍惜手中這得來不易的自由,並體認到唯有依靠自身的強大才能真正抵禦極權的侵犯。

我總認為現代人無法順利結婚的原因,則出在「傲慢與善良。」現代的日本,人與人之間已經沒有明顯階級差異,但每個人都太重視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都很傲慢。另一方面,活得愈善良的人愈聽從父母的話,任由別人決定的事太多,成為「沒有自我」的人。傲慢與善良這兩種矛盾的特質經常同時存在同一個人身上,現在就是這麼一個不可思議的時代。那種善良如果過了頭,或許就成了不知世事,也可以說是無知。

《傲慢與善良》-辻村深月

身為珍‧奧斯汀的書迷,一開始就被書名給吸引,還有封面的slogan:「懸疑戀愛小說」也很打中我,因為對於單身多年的我而言,戀愛與人心有時或許比兇殺案更燒腦懸疑。故事從女主角真實疑似被跟蹤狂襲擊而消失的疑案展開,真實的戀人架在一路追尋真相的過程中,也同時揭開了真實在婚戀市場中苦苦掙扎的樣貌。

因為性格與年齡與女主角真實相似,所以在閱讀的過程可以說是感到背上中了好多箭那樣扎心,尤其是對於「善良」的新解令我印象深刻,善良原本應該是種美德,然而一味的服從到失去自我,在面對惡意時甚至無法有反抗能力,正如同真實的姐姐所說,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未必能過上順利的生活。而小說從一開始透過不同角色眼中呈現出女主角真實的另一面,再到真實自身的辯駁與反擊,是這本書後段最為精彩的地方,也讓這樣從冰冷現實出發的小說,最後能有個溫馨的收尾,作者辻村深月的功力與野心可見一班。

我的一生都在讓生命沉寂,然而,在此之前我從來不敢思索這個非永生時代特有的議題:生命沉寂後還有什麼?非永生人類這方面的概念多麽繁複多樣啊!天堂與地獄;極樂世界與瓦爾哈拉;轉世、鬼魂出沒,以及數不清的陰間。讓人覺得墳墓是一條有著百萬扇門的通道。

我們永生時代的人欠缺那種想像力。生者不再思考死亡。人們不再思索「不存在」是什麼概念。身為心靈始終健全的永生人類,我們不被允許沉緬於我們無法改變的事。

《殺戒》三部曲-尼爾・舒斯特曼

若不是在閱讀群組中看到許多人的推薦,以這個略顯中二的書名以及三部曲的厚度,我就要錯過這樣一個內容高潮迭起卻也極富省思意義的小說了。探討永生的故事並不少見,將主角設定為死神的作品也不算新鮮,但這部被定義為「YA」的小說卻從開頭就展現了宏偉的世界觀設定,更值得稱許的是作者並不耽溺於設定之中,在情節的鋪陳及人物的描繪上也毫不馬虎,讓人從翻開第一頁就徹底被這個世界給吸引,心繫主角們的未來,不一路看到結局就會非常難受,所以誠心建議請將三本書都借/買齊後再開始閱讀。

在《殺戒》的世界裡,人類已經達到永生,不只是絕症消失,即使受了再重的傷也能被修復到完好如初,於是在這個時代死亡似乎已不再是威脅,然而為了平衡人口數量不超過地球的負荷,「刈鐮」成為這個完美世界中的必要之惡。儘管有相關的規定約束,每個刈鐮在挑選死者上都有自己一套理念,故事即由此展開,當理應秉持公平原則的刈鐮開始「享受」自己的工作,他與殺人成魔的兇手之間似乎也沒有差別。作者藉由如此極端的設定,將原本枯燥的生死哲學以及道德危機,透過角色們的奇遇與交互論證,讓人在沉浸於故事的同時,也與主角們一起走過了這條並不簡單的思索之路。

「苦生。女人生來就在受苦。」

順慈生來便聽其他女人哀嘆這件事。無論是作為女孩、妻子,還是母親,她們得不斷受苦,直到過世。苦生——這個詞令她作嘔。人生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她受苦受難,提供挪亞更好的生活,結果依然不夠。她應該教兒子忍辱負重,像她如喝水般吞下去嗎?到頭來,他拒絕為他的身份所苦。她沒有告訴兒子終究要受苦,是否有失母職?

《柏青哥》-李珉貞

《柏青哥》是以在日朝鮮人三代為主角的小說,作者以細膩的文筆慢慢刻畫女主角順慈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人物的增加,到最後讓人為了書中這些因為戰爭而有國歸不得,還有在故鄉卻始終被斥為異國人的在日朝鮮人感到深沈的悲傷,他們明明是在日本出生成長,可以講得一口流利的日文,卻仍然只能拿韓國護照,在日本每三年必須更新一次居留證的羞辱……

「歷史辜負了我們,那又如何?」他們不是推動歷史進展因而青史留名的大人物,這些在史冊上無名的平凡人,面對歷史的動盪只能無奈接受降生在自身的命運,然而他們始終都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主角一家人謹守著自己的原則,努力的活著,因為他們要證明出身與血緣不是一個人的全部。世界有時候很殘酷,社會有時候冥頑不靈般地不知變通,但他們還有彼此可以擁抱,那或許是在亂世中唯一能夠緊握的微小幸福。

在旅行地點,我們別無選擇的體驗著成為「無名小卒」的瞬間。或許,旅行就是為了變成「無名小卒」。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賦予自己的社會性身份,很多時候會像監獄一樣令人透不過氣。正因為這樣,出門旅行才漸漸成了不是為了去確認自己是誰,而是想要暫時忘記自己是誰的過程。

《懂也沒用的神秘旅行》-金英夏

在2020年讀外國遊記是很折磨人的一件事,然而金英夏這本散文集談的並非個人旅途見聞,如同韓文原書名「旅行的理由」,他是企圖透過一篇篇文章整理與思索自己為何如上癮般的熱愛旅行。

比方說我們總是在行前做足了準備,希望將一切意外的發生機率降到最低,然而旅程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卻往往都是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正如金英夏記述他第一次去中國,當年是社運青年的他,原本懷抱著能看到理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卻失望的發現這已是一個逐漸向資本主義靠攏的國度。

比方說他從自己喜歡飯店的怪癖中推導出自己內在的程式,身在陌生的環境中他反而能夠感到安心,因為「在暫時居住的飯店,我們可以徹底從『看似吸收了所有傷痛的物品』中獲得自由。」這或許也是一種逃離日常的渴望,因為身處在日常中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該盡的義務、未完的工作、難堪的往事......而一個陌生卻溫柔迎接你的飯店,就像是能把人生暫時重新設定般,為生活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

對他來說,寫小說也像旅行一般,他能浸淫在一個想像中的國度裡,在那裏面沒有現實的瑣事煩心,而是一切都存在著秩序,出發與回歸都由自己作主,彷彿從命運手上拿回了自己人生的主導權。最後他說,人生也是一趟單程旅行,如此一想,那些在我們生命中來到又離開的人與物,也都像是過客一般,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交會時盡情地款待對方,或許就能讓離別的痛苦降低吧。

2020年以這本書作結,期望2021年,我能再次踏上一場充滿意外與驚喜的旅程。

--

--

a lonely reader孤讀者的航行

經營臉書「孤讀者的航行」,書寫關於日韓台劇評,偶爾也有書評的地方